说心里话,孩子眼睛坏了,戴个眼镜就行了,但是成绩差,考不上好学校,耽误的可是前途啊!”一名三年级“小眼镜”的妈妈坦白地说。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,不少中小学生的鼻梁上架着“小眼镜”,随着年级的增长,班上“小眼镜”的人数和他们眼镜的度数也在不断攀升。学校和家长则在不断掂量,孩子的学业与眼镜的度数,究竟哪一个更重要?(9月22日新华社)
说到“小眼镜”,相信很多人都有着切身体会,而笔者也是其中一员。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:2016学年,广州市中小学生重度近视率19.8%;当前,上海小学五年级学生近视率超过50%;大连市小学入学新生的视力低下率已达到30%,初三学生视力低下率约为85%;2014年,全国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45.71%,初中生为74.36%,高中生为83.28%。通过这些数据,我们可以看到“小眼镜”已成为全国性问题,甚至越来越趋向低龄化。不过,这些数据并未引起家长的重视,在多数人看来,“小眼镜”是学问的象征,殊不知,“小眼镜”暴露的是社会“大问题”。
不得不说,“小眼镜”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未来国民素质的严重问题。毕竟在诸如航空航天、精密制造、军事等领域,对视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,可随着近视人口的持续增加,这些高端人才将会面临巨大缺口,进而直接威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安全。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危言耸听,可种种迹象都表明“小眼镜”问题已然不容忽视。
其实,“小眼镜”扎堆,除了遗传等先天因素外,还有诸多原因。一方面,课业负担重的“传统”原因。众多家长都对孩子寄予厚望,希望孩子能够从一开始就处于领跑地位,因而学生的时间都被各种文化课侵占,没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。而且,在家长的认知里,学业是最为重要的,即便视力出现问题,戴个眼镜就可以了,这使得我们身边“小眼镜”越来越多。另一方面,电子产品的普及成为近视低龄化的“新型”诱因。信息时代,“互联网+”逐渐向教育市场拓展,一些学校也大力推行电子课堂、电子作业,使得各种电子课业充斥孩子的学习生活,而过早及长时间的“触网”,也让孩子的视力受到了严重损害。
那么,孩子的学业与眼镜的度数到底孰轻孰重呢?这看似是“鱼与熊掌”的关系,其实不然,学业和眼睛同等重要,试想,没有了眼睛,又如何去看这美丽的世界呢?笔者以为,让孩子不再隔着厚重的眼镜片看世界,已然刻不容缓。对此,需加大面向公众的科普宣传力度,高度重视预防,让孩子尽可能得走出去,让阳光体育驱走孩子的近视阴霾。(文/王芳)
转载请注明:“小眼镜”暴露社会“大问题”